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東亞近代史  
Course Code
HI420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History of Modern East Asia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10 /2
開課單位/學門別
Course Offering
Department/
Academic Discipline
歷史學系學士班 學制別
Degree
學士班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學程別
Program
系核心Core
課程分流
學術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跨領域 ■一般課程
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分組討論 ■其他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韓承樺 聯絡方式
hanch@mail.fgu.edu.tw
03-9871000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三.7,8,9(309-1)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相遇,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然而,在愈趨緊密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也可看到,出自不同原因之誤解所產生的衝突,也日漸升高。異文化的接觸與互動,究竟是會促成一個更具包容、多元性的世界;還是將我們推向一個無法逆轉的衝突局勢中?這個複雜的問題,將成為這門課的中心題旨。
環繞此題旨,課程是聚焦在近代東亞世界內部由「移動、傳播與再造」共構而成的各式交流活動。課程旨在從歷史變遷的角度,講授具體內容,及其如何勾勒出一個由「歷史至當代」的「東亞世界」。課程架構,提供一個「跨國界、長時段」的區域型視野,以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臺灣四地為核心;自十七世紀至二十ㄧ世紀的長時間脈絡,來觀察東亞區域如何自傳統秩序演進至當代的局面。這其中經歷了,傳統秩序架構;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以及各區域間的互動;戰爭時期的衝突、解組和再造;全球化秩序下的重整,這四個階段。而串起這「秩序」演變的,即為各式文化交流活動過程的「人物、事件、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實踐方式」。這就是本課程欲帶領學生一同探討的主要面向。
基本上,我希望透過這門課,能夠討論兩個層次的歷史問題。首先,提供學生一個歷史認識的基本圖像,希望學生能初步理解,東亞世界內部文化交流活動的具體樣貌。這是一個牽涉「原因、目的、過程和方式、影響」四個層面的歷史問題。第二,在掌握具體歷史脈絡的基礎上,希望能與學生一同討論、思考,何為「東亞世界」?這既是一個具歷史意義的議題,亦為身處於二十一世紀臺灣的我們,無可回避的提問。而現代「東亞世界」形成的歷史,實就為我們反省「文化交流」課題的最佳素材。
課程進行方式,課程進行方式以教師講授和同學討論為主。為達至上述目標,學生必須閱讀文本、參與討論和撰寫習作。基本上,課堂內講授與討論,是建立在紮實的文本閱讀上。更甚者,我希望學生透過書寫的練習,能將課堂討論、閱讀的內容,轉化為自己對於「文化交流」的具體思考;並帶著這種思考問題的視角,觀省當代世界因多重文化相遇、互動所造成的複雜環境。關於這門課的基本要求,學生必須做到1.課程出席並參與課堂討論。(20%)2.期中針對期末作業繳交進度報告書一份。請於第十一週繳交。(30%)3.期末報告作業一份。(50%)以下針對後兩項做詳細說明。
期中要繳交的資料,與期末報告的成果密切相關。修習這門課程的學生,必須於期末繳交一份以「文化交流」為題旨的5000字報告。在這之前,期中報告就是一份「研究計劃書」。報告的形式與內容,我設計了幾種選擇,讓不同科系背景的同學,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喜好發揮。主要仍然是希望課程的訓練,讓學生願意在寫作上做各種嘗試。形式的部分,同學可以選擇要以「研究報告」或是「敘事/故事形式」來呈現。這樣的區別,是讓願意嘗試做接近學術專業寫作的同學,有練習的機會;至於敘事/故事的部分,則是讓願意做創造性書寫的同學,有另一個可以發揮、練習的空間。內容的部分,分為「歷史世界」與「現代世界」兩塊。歷史世界,意指同學可以選擇每週課程閱讀、討論的歷史主題,以此做研究報告,或是創造性寫作的呈現。現代世界的範疇,同學可以帶著每週談論的問題意識,思考自己在臺灣或其他國家、區域內看見的「文化交流」議題。在挪用與重省這些課程討論議題的過程中,嘗試建立起自己對於「文化交流」問題的思考方式及內容。特別是對於自己於周遭環境所聞所見的深刻反省,是我非常希望能看到的。

期中報告:「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的準備工作與書寫內容
(一)請根據老師每週授課、討論的內容、建議的思考議題,或是在這些思考基礎上延伸的新問題,選定自己關心的主題,設計可能進行的分析與研究步驟。不論同學期末作業是以何種形式呈現,撰寫哪個面向的內容,都必須在學期中段確定欲討論的問題,也思考可能進行的研究方法或步驟。在構思與寫作的過程中,都非常歡迎與老師討論。
(二)「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的內容包括有
1.欲選擇的課題
2.對於該主題的觀察與想像
3.實際處理課題的情況
4.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性質
5.報告將如何進行、發展並延續下去
6.已經完成的進度
7.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期末報告:
故事、研究報告形式,以「歷史世界」或「現代世界」為主題旨。
字數要求:5000字。

同學若想以圖像、影像或其他媒介的方式呈現,請於老師討論可行性後再確定。同學仍須撰寫「期末報告進度報告書」。期末報告的部分,則須附上一份改寫自「期末報告進度報告書」的「導言」/「前言」,以說明成果之要旨。

建議思考問題:
ㄧ、文化交流的各樣活動,牽涉多方;它有沒有可能改變活動區域的原生樣貌?如果可能,「改變」是如何進行?這樣的變動反映了什麼樣的情況與意義?
二、交流活動的「成果」,是單方文化全盤接受另一方?還是雙方衝突後產生的妥協?亦或是雙方在積極溝通、調適的情況下,形成一種新型態的,兩方都可接納的文化樣態?
三、你是否有經歷或接觸「文化交流」的類似經驗?過程中,你如何面對遇到的像是疑問或者是衝突?
四、本學期的課程,基本上讓同學從以下幾個面向/媒介來理解「文化交流」活動的具體實踐過程。他們分別牽涉到:物質文化、宗教信仰、旅行移動、語詞、思想觀念、空間與景觀、人的自我與家國認同。而在當代台灣社會環境中,有哪些藉由不同載體/媒介/方式而呈現的文化交流活動呢?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增進對於亞洲東部各國的歷史知識,擺脫中國中心觀
 理解東亞三國如何從歷史上的漢字文化圈逐步崩解,乃至最後兵戎相見
 培養學生具備歷史學素養與基礎寫作的能力
 授課進度表 Content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課程介紹 
2文化交流的原因、目的、過程和方式、影響。 
3「東亞」概念形成的歷史過程和實際指涉。 
4以「海洋流動」和「物品交易」構築形成的歷史圖景。 
5十六世紀的東亞世界,以來自朝鮮的燕行使者觀點為主。 
6利瑪竇、馬偕醫生與近代東亞的宗教信仰與文化交流。 
7日本拉麵的形成與近代東亞的文化交流。 
8近代中國新名詞與明治日本的文化交流。 
9期中考試範圍以講述內容為定。 
10電影欣賞心得寫作。
11學習活動週 
12近代日本、台灣與殖民現代性。 
13近代日本、台灣與殖民時期的人群移動。 
14近代日本、朝鮮、台灣所經歷的戰爭時刻與動員體制。 
15近代東亞的形成與其內涵的矛盾、衝突因素。 
16近代東亞的形成與來自南方的新移民。 
17期末考試範圍以講述內容為定。 
18彈性運用時間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10%   出席率與課堂表現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40%期中考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40%期末考   
4其他/other 10%   電影賞析心得寫作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小島 毅監修、羽田正編集、張雅婷譯,《從海洋看歷史》。臺北:廣場出版,2017。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前衛,2014。
安田敏朗著;黃耀進、林琪楨譯,《「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臺北:群學,2016。
岡本隆司著、陳彥含譯,《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的歷史》。臺北:八旗文化,2017。
朴裕河著、劉夏如譯,《帝國的慰安婦:殖民統治與記憶政治》。臺北:玉山社,2017。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周湘雲,《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國史館,2012。
松田良孝,《八重山的臺灣人》。臺北:行人文化,2012。
島崎晉著、黃建育譯,《世界史是走出來的:從人群的跨界移動看世界歷史》。臺北:商周出版,2017。
納揚.昌達(Nayan Chandan)著、劉波譯,《全球化的故事:商人、傳教士、探險家與戰士如何型塑今日世界》。臺北:八旗文化,2016。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全新增訂本)》。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
陳柔縉,《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2013。
陳舜臣,《青雲之軸》。臺北:游擊文化,2016。
陳蕙貞著、王敬翔譯、黃英哲審訂,《漂浪的小羊》。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臺北:玉山社,2014。
黑川綠、藤野豐著、黃耀進譯,《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臺北:游擊文化,2017。
撒瑪納札(George Psalmanaazaar)著、薛絢譯,《福爾摩沙變形記(大塊20週年經典紀念版)》臺北:大塊文化,2016。
韓國臺灣比較文化研究會等著、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教師會於第一週公佈指定閱讀,並逐週安排進度。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s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