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數位時代的媒體變遷與公眾史學  
Course Code
HI435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Media Change and Public History in the digital age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11 /2
開課單位/學門別
Course Offering
Department/
Academic Discipline
歷史學系學士班 學制別
Degree
學士班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必修 Required
/學程別
Program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課程分流
雙軌學習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實作 ■一般課程
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分組討論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莊濠賓 聯絡方式
hbjhuang@mail.fgu.edu.tw
03-9871000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三.2,3,4(309-1)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生活在21世紀,人類不論在個人或團體生活情境中,都仰賴各式各樣的「媒體」/「媒介」進行各種運作。觀察人類歷史發展,「媒介」一直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串連起彼此的生活,通過複製、堆疊、縮放與可能的創造,傳遞各種資訊、訊息、知識甚至是八卦流言。而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由知識/訊息打造成的社會。本門課程旨在為學生勾勒從傳統紙媒到現代數位媒體的變遷歷程,體驗和理解人類操作各類媒介的實踐方式與歷史經驗,從中思考媒介於未來時代的型態、式樣與這個資訊/知識社會的各種可能性,並從過程中以公眾史學的角度,思考新時代的媒體如何與史學知識結合?專業知識又該如何做新型態的展演?環繞著「媒介」的變遷,課程前半段通過歷時性考察,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資訊社會」自古典、近代時期以來逐漸成形、發展的歷史過程。以此為基礎,後半部課程即轉入數位時代中以各種新型態媒介發展的概況。課程內容將觸及這幾個面向:媒介的樣態與歷史;知識/資訊/的樣態與歷史;社群的樣態與歷史;數位科技的影響與各種可能性;人文知識、數位科技與公眾社會的交織互動。透過課程講述、課堂討論、專家演講與實務操作,引導學生於知識、實務層面上有所精進,在掌握部分數位媒材的實作能力外,還得進一步思考人文學、歷史學的理念、實踐與潛力,以此共創更為良善的數位社群與社會,思索歷史學得於其中扮演之角色。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1培養學生結合歷史學與數位科技的基礎知識與實務能力
2培養學生使用數位人文相關平台之基礎知識與實務能力
3培養學生掌握傳播媒體歷史變遷脈絡的基礎知識與能力
4培養學生觀察與理解數位時代媒體與社會文化變遷的基礎知識與能力
5培養學生掌握公眾史學的基礎知識與實務能力
 授課進度表 Content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課程介紹與修課須知 
2什麼是歷史學?為何會有公眾史學?
本周將重新學習何為歷史學,以及公眾史學的特點
 
3「知識/資訊社會」的成形:古騰堡的印刷術
印刷術對人類的知識產生何種影響?為何當印刷術出現後,使人類的文明進程飛速發展?
 
4「知識/資訊社會」的成形:從莎草紙、禮物書到企鵝出版社的平裝書
本周延續上周的脈絡,進一步探討人類對知識保存的作法
 
5古早時代的歷史學
在信史時代,歷史學如何發展?這種歷史學的局限在哪裡?
 
6古代的資訊傳播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古代沒有網路也沒有報紙,他們怎麼流通訊息?
 
7媒體的出現與報紙的出現
人類社會何時開始出現媒體?報紙的出現又有何重要性?
 
8報紙與媒體的造假在人類社會進入媒體時代後,假消息如何充斥我們四周?如何欺騙我們?甚至影響當代政治? 
9期中考 
10數位時代的來臨與媒體的演化-從報紙到電視到網路 
11數位媒體的造假與不實
數位媒體的出現,使資訊取得更為便利,資訊、知識已經充斥每個人的周圍,消息傳播速度遠出以往,這對社會造成何種衝擊?
 
12人人都是歷史學家的新時代
當大量真實與虛假的消息充斥周圍,且取得更為便利時,人人都是歷史學家的新時代來了,這是危機嗎?
 
13從君王的生活紀錄到公眾的歷史學
當資料取得更為便利時,社會大眾對歷史學的需求已經不滿足於帝王將相之學,而是轉求己身,歷史學的需求被大幅擴大,是時候轉型了。
 
14何為公眾史學?是好或壞? 
15如何在數位時代下從事公眾史學?
在大量資料充斥下,我們該如何進行公眾史學而不致淪為維基百科?
 
16紀錄片與公眾史學的通道
紀錄片本是記錄一件事情或群體的特定媒體形式,時至今日,卻已成為公眾史學重要的一環,每個人都渴望被記錄,歷史學者又該如何使用?
 
17期末報告分組 
18期末報告分組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30%   點名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30% 分組報告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30% 分組報告  
4其他/other 10%   課堂表現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1.江佩純文字編輯;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4。
2.項潔編,《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2。
3.項潔主編,《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1。
4.項潔主編,《數位人文研究的新視野:基礎與想像》,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1。
5.陳怡君、蔡炯民編輯;項潔主編,《從保存到創造:開啓數位人文硏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1。
6.王嬿茵等撰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編著,《當科技與人文相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13。
7.黃寬重,〈數位典藏與人文研究:中央研究院文獻資料數位化工作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20:2(台北,2001),頁68-74 。
8.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群學,2009。
9. Peter Burke and Asa Briggs著,李明穎、施盈廷、楊秀娟譯,《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新北市:韋伯文化,2004。
10. Tom Standage著,林華譯,《社群媒體前兩千年》,臺北:行人,2016。
11. Martyn Lyons著,胡宗香、魏靖儀、查修傑譯,《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臺北:大石國際文化,2016。
12.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賴盈滿譯,《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臺北:貓頭鷹,2008。
13. Lucien Febvre and Henri-Jean Martin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2005。
14. Martyn Lyons著,胡宗香、魏靖儀、查修傑譯,《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臺北:大石國際文化,2016。
15. Robert Darnton著,熊祥譯,《閱讀的未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16. Anthony Grafton著,金振玄譯,《書本的危機》,臺北:允晨,2011。
17. Molly Guptill Manning著,陳品秀譯,《書本也參戰:看一億四千萬本平裝書如何戰勝炮火,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臺北:時報,2015。
18. Hal Niedzviecki著,黃玉華譯,《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臺北:立緒,2012。
19. Nicholas Mirzoeff著,林薇譯,《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臺北:行人,2016。
20. Bruce Schneier著,韓沁林譯,《隱形帝國:誰控制大數據,誰就控制你的世界》,臺北:如果,2016。
21. Ann Blair著,徐波譯,《工具書的誕生:近代以前的學術信息管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2. James Gleick著,賴盈滿譯,《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臺北:衛城,2011。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s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雲起樓512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