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儒教中國專題(一)  
Course Code
HI530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Special Topics on Confucian China--I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08 /2
開課單位/學門別
Course Offering
Department/
Academic Discipline
歷史學系碩士班 學制別
Degree
碩士班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學程別
Program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課程分流
學術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一般課程
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課堂講授Lecture ■分組討論 Group Discussion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韓承樺 聯絡方式
hanch@mail.fgu.edu.tw
03-9871000 # 21612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二.5,6,7(315)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廣義的儒教是指東亞社會所習慣使用的稱呼,包含儒家傳統的義理、教誨、道德實踐以及習俗禮儀。狹義的則具有宗教性,也包括了祖先崇拜、日常習俗等。至近代更發展出明確的宗教型態出來,其中又以太谷學派為代表,鸞堂或是一些標榜行使儒家道德規範的宗教組織亦有不少。無論廣義或狹義的定義,以儒教為視角來觀察中國,乃至東亞社會發展的脈絡已有不少的具體成果。做為培養與國際漢學共軌的視域,以及儒教中國的“再現”,均誠有其必要,亦為值得討論的研究課題。有本於此,擬規劃相關課題,俾益學生認識與了解。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1對儒教研究有基礎的認識與理解,以及做為學術議題儒教研究所具有的價值性。
 授課進度表 Content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課程介紹
課程內容、目標、進行方式與作業要求介紹。
 
2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概況與展望
基本掌握學界關於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概況,以及未來可發展的方向。並針對方法論的部分,做出一些初步反省與思考。
 
3明清以降的經世思想
「經世思想」為中國近代思想傳統中一特異的思想傾向,其既有繼承宋明思想的傳統,亦有因應清中葉政治、社會議題所產生的變化。釐清明清經世思想的內涵,及士人的具體實踐,有助於理解清中葉時期,思想與政治、社會、文化層面的交織互動。
 
4禁書與文字獄:十七、八世紀的思想與心態世界
探究清初至中葉,士人的思想世界與心態,禁書與文字獄會是兩個適合的窗口。讓我們得以探析,士人的思想與生活世界,如何因政治環境而改變。這樣的變化則是反映出,過往我們關於思想史研究上,可能沒有注意到的環節。
 
5開眼看世界:近代中國認識西方的序曲
本週要討論的,是清代士人與西方世界的接觸、認識與其所造成的正、反影響。運用郭嵩燾、王韜與倭仁三位不同思想傾向的人物,研讀其人於中、西文化接觸的環境下,心態與行動的各項展現。反映了從個人行為到整個傳統中國可能存在的問題。
 
6晚清思想世界的變化特徵:轉型時代論
「轉型時代」,是張灝先生對於晚清思想世界變化所做的概念性詮釋。其已逐漸成為近人研究近代思想文化史常所借鑑的依據。本週將利用張灝先生個人的論著,以及他位論者,如何從詮釋「轉型時代」的觀點為基礎,做出更多樣、細緻的研究。並思考這個詮釋框架的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7西潮自東方來:近代中國的「日本因素」
隨清中國對外接觸日漸頻繁,象徵「現代」的西學亦隨之傳入中國。此課題包含西方新學知識、科技器物之輸入,與晚清社會如何具體「迎接」,或因應之措施。本週將在「西學東漸」的視野下,特別與同學閱讀、討論「日本」這條轉介渠道所發揮的影響與意義。
 
8語言、概念和翻譯
延續上週討論「西學東漸」的主題,本週將進一步深入探究「漸」的過程。也就是思想、概念如何通過不同語言轉譯過程,從而逐漸內化為中國己身所用的資源。詞彙和概念甚或是不成體系的思想,如何通過翻譯從異地傳至中國;過程中,會發生怎樣可能的誤會、互釋與重組。這是本週要探究的重點。
 
9期中考週 
10保守?改革?革命:知識分子的思想傾向、選擇與實踐
晚清知識分子的思想與行動,被不斷地研究並貼上「標籤」,本週欲以幾個著名知識分子為例,釐清知識分子的思想、行動之內涵與意圖;並與同學一起討論,這種以人物思想為中心的研究,如何可以觀察晚清思想界的複雜光譜。
 
11啟蒙還是文藝復興?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的「現代性」
透過現階段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成果,釐清這場思想文化運動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希望能與學生討論,我們今日如何重新反省和評估自「五四」以降逐漸形成的評價與史觀。
 
12「論戰」的時代:科玄論戰、東西文化論戰
本週議題是「五四」、「新文化」的延續,大方向來論,是環繞著「啟蒙與反啟蒙」這兩種思潮的辯難。我主要用科玄論戰、東西文化優劣的論爭為題材,與同學一同討論,這些辯論交織出哪些民國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議題。而這些議題,又如何反映當時的思想光譜。
 
13近代思想史光譜的兩種典型:胡適與魯迅
本週以胡適與魯迅為主角。在閱讀和討論的過程中,希望能讓同學明白,這兩人為何足以成為中國現代思想史上,可互做對比的知識人物。於此,我更希望學生能認識,胡、魯於當時思想光譜上的代表性,不僅是其思想言論所致,更與其時之政治文化環境交織在一起。
 
14「主義」時代的來臨
民國以後,「主義」成為時人朗朗上口的「關鍵詞」,代表一種新的思想、行為樣態出現,涵蓋思想、政治等層面,並頗具支配力。「主義」出現的原因、影響為何?作為現代中國思想運作方式中頗具代表性的例子,值得我們進一步理解與重新評估「主義」所造成的問題。
 
15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
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自是近代思想史論中的重要議題。本週將聚焦在陳獨秀、毛澤東的身上,通過考察兩人的思想內涵,與同學一同討論各別知識分子為何會選擇走向馬克思主義;以及,為什麼這類思想路線會於中國社會獲得如此廣大的支持。
 
16成為論爭/問題焦點的「社會」
本週主題是環繞著「社會」這個近代思想史的關鍵概念,特別會討論其如何影響當時候的史學研究內容、研究取向,以及以「社會」為核心的論爭,何以能影響當時候的思想與政治文化走向。
 
17形塑「新人」
以「自我」、「個人」為核心所形成的一套改革論述方案,是近現代思想史中的顯流。本週的課程將以此為主題,討論以「個體」為主的思想改革論調,內容為何,如何成形與演變,更成為政治團體操持的宣傳口號。
 
18由「內聖」到「外王」:現代新儒家
這學期最後一次上課,我預計環繞著「儒學」於現代世界遇到的挑戰與回應為主題。以「內聖外王」為核心思想,為著安排世間秩序的儒學,如何在歷經傳統思想、政治社會秩序解構與再造的過程中,嘗試發揮其影響力?這樣的問題,安排在這門課的最後一週,也是意在與同學討論,傳統思想、文化要素,如何可能於以現代西方文明為基礎的世界裡,尋得一能發揮積極作用的位置。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10%   出缺席、上課表現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40%  期中報告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50%  期末報告 
4其他/other 0%   0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Michael Lackner主編,趙興勝等譯,郭大松審校,《新詞語新概念:西學譯介與晚清漢語詞匯之變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文化,2014。
王汎森編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艾愷(Guy Alitto)著、王宗昱譯,《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臺北:風雲時代,1995。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製、容受與共享》。北京:中華書局,2010。
狄培理(William de Bary)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
柯文(Paul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
楊念群,《五四九十週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楊貞德,《轉向自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9。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修訂譯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
劉季倫,《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革命》。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德利克(Arif Dirlik)著,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鐘叔河,《走向世界: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
顧昕,《中國啓蒙的歷史圖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1.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第十四卷四期(2003年12月),頁177-194。
2. 沙培德(Peter Zarrow),〈近期西方有關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蔡慧玉譯,《新史學》,5卷3期(1994年9月),頁73-117。
3. 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頁3-19。
4.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道咸以將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收入氏著,《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修訂版)。
5. 汪榮祖,〈置身西歐文明〉、〈走向世界的挫折〉,《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頁249-268、403-411。
6.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收入氏著,《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頁37-60。
7. 王汎森,〈「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收入氏著,《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頁181-194。任達(Douglas R. Reynolds)著,李仲賢譯,〈在中國的日本教習和顧問〉,《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香港:商務印書館,2015),頁58-98。
8. 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年12月),頁1-42。
10. 汪榮祖,〈康章與晚清思想的解放〉,《康章合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頁71-108。黃克武,〈導論〉,《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1-40。
11.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收入氏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頁1-31。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岐性〉,收入氏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頁33-65。
12. 高力克,〈五四啟蒙的兩種模式:陳獨秀與杜亞泉〉,《二十一世紀》,第113期(2009年6月),頁18-28。林毓生,〈民初「科學主義」的興起與含義:對民國十二年「科學與玄學」論爭的省察〉,收入氏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議》(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頁301-333。
13. 李澤厚,〈胡適、陳獨秀、魯迅〉,收入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91-128。
14. 王汎森,〈「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頁3-88。
15. 李澤厚,〈青年毛澤東〉、〈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收入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29-222。
16. 陳峰,〈社會史論戰的發生脈絡〉、〈社會史論戰的過程〉《民國史學的轉折:中國社會史論戰研究(1927-1937)》(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頁16-43、44-77。
17. 王汎森,〈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有關「自我」的幾個問題〉,收入氏編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2007,頁171-200。
18.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困境〉,《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頁95-102。張灝,〈新儒家與當代中國的思想危機〉,《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79-116。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s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