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佛教文化哲學專題  
Course Code
BU590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Seminar on Buddhist Philosophy of Culture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09 /2
開課單位/學門別
Course Offering
Department/
Academic Discipline
佛教學系碩士班 學制別
Degree
碩士班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學程別
Program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課程分流
學術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一般課程
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郭朝順 聯絡方式
cskuo@mail.fgu.edu.tw
03-9871000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二.5,6,7(N208)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企圖透過對佛教重要概念(包括世間、涅槃、慈悲、中道)及思想(包含中觀、唯識、佛性、圓融)的重新詮釋,以揭露佛教解脫思想中的文化意識,可以被組織、建立為佛教文化哲學的理論。此一文化哲學理論除具有佛教哲學史之意義,也包含佛教面對現代文化之價值問題的反省,可作為人間佛教的哲學理論基礎。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提供佛教思想與當代文化對話基礎
 為佛教找尋在當代文化中的定位
 由佛教視野反思當代文化的發展方向
 提供人間佛教哲學理論基礎之反省
 授課進度表 Content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課程說明閱讀,〈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下冊,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4/12。
2佛教文化哲學的問題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一章
3西方文化哲學的基本模型:亞理斯多德—目的論模型閱讀《文化哲學講演錄》第一章
4西方文化哲學的基本模型:黑格爾與詮釋學—唯心論與文化解釋閱讀《文化哲學講演錄》第一章
5佛教文化哲學的基礎思維:佛教作為一種哲學新基礎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二章
6佛教文化哲學的基礎思維:世間與出世間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二章
7佛教文化哲學的三項基礎概念:涅槃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三章
8佛教文化哲學的三項基礎概念:中道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四章
9佛教文化哲學的三項基礎概念:慈悲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五章
10研究構想報告與討論 
11研究構想報告與討論 
12中觀的文化批判論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六章
13唯識的文化現象論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七章
14佛性的文化價值論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八章
15漢傳佛教的文化新典範:天台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九章
16漢傳佛教的文化新典範:華嚴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十章
17漢傳佛教的文化新典範:禪閱讀《佛教文化哲學》第十一章閱讀〈漢傳佛教「圓融」思想的貢獻及其反思〉,《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pp.195-216,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2015/04。
18期末報告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20%   課堂討論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80%  碩士生10頁。博士生10-15頁 
4其他/other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一)中文著作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 上、下冊 , 臺北:黎明出版社,1983。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6。
印順《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
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衣俊卿,《文化哲學﹣﹣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交匯處的文化批判》,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84,
沈清松,《呂格爾》,臺北:東大圖書,2000。
余德慧、石佳儀,《生死學十四講》, 臺北:心靈工坊,2003。
林崇安,《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臺北:大千,2000。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1999。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臺北:立緒,2002。
李日章《佛學與當代自然觀》, 臺北: 三民書局,1998。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吳汝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9。
吳汝鈞,《法華玄義的哲學與綱領》, 臺北:文津書局,2002。
洪曉楠,《文化哲學思潮簡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0。
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臺北:東初,1995。
郭朝順,《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 臺北:里仁,2004。
陸敬忠主編,《海德格、高達美、大乘佛學與宋明理學: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壹)》, 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2009。
陸敬忠主編,《詮釋之生化:應用、差異與理解: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貳)》, 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201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 臺北:三民書局,2002。
勞思光,劉國英編註,《文化哲學講演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勞思光,劉國英編,《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勞思光著,劉國英編,《危機世界與新希望世紀﹣﹣再論當代哲學與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 臺北:正中書局,1993。
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正觀出版社,1995
萬金川,《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南投:正觀出版社,1996。
廖明活,《中國佛性思想的形成和開展》,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書局,2003。
姚衛群,《佛教思想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二)外文著作中譯本
上田義文 ,《大乘佛教思想》,陳一標譯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武邑尚邦等著,《無我的研究》,余萬居譯, 臺北:法爾出版社,1989。
阿部正雄,《禪與西方思想》,王雷泉、張汝倫譯, 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梶山雄一 ,《印度中觀哲學》,吳汝鈞譯 (按:本書原名《空の理論》),臺北:圓明出版社,1993。
Cassirer, Ernst ,《人論》,甘陽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Chattopadhyaya, Dehiprasad. ,《順世外道﹣﹣古代印度唯物主義研究》,王世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Gadamer, Hans-Georg. ,《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Gadamer, Hans-Georg. 〈對理論的讚美〉 李曉萍譯,《理性.理論.啟蒙》, 台北: 結構群,1990。
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等譯,《後形上學思想》,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Hubbard, Jamie. ,Swanson, Paul. ;龔雋等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Lakoff, Georg & Johnson, Mark 合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Heidegger, Martin.,熊偉譯〈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海德格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
Wittgenstein, Ludwig., 涂紀亮譯 《哲學研究》,《維根斯坦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Ziporyn, Brook.,吳忠偉譯,《善與惡﹣﹣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論、交互主體性與價值吊詭》,上海:上海古籍,2006。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勞思光,《文化哲學講演錄》,香港:中文大學,2002.
郭朝順,《佛教文化哲學》,台北:里仁書局,2012.
Cassirer, Ernst ,于曉譯,《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1990。
郭朝順,〈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 《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下冊,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4/12。
郭朝順,〈漢傳佛教「圓融」思想的貢獻及其反思〉,《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pp.195-216,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2015/04。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s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週二:09:00-11:00
週四:13:00-15:00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