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文化展演  
Course Code
CA503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Cultural Performance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07 /1
開課單位/學門別
Course Offering
Department/
Academic Discipline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碩士班 學制別
Degree
碩士班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學程別
Program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課程分流
學術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一般課程
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羅中峰 聯絡方式
cflo@mail.fgu.edu.tw
03-9871000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二.5,6,7(501)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文化資產重要議題為授課核心,包括:文化資產的定義與遺產產業的論辯、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範疇與保護觀念、文化資產的詮釋與其經營管理,與以文化資產為基礎再創新的文化創意產業,使同學對文化資產的核心知識有所認識外,亦能夠對當下國際文化資產界之關鍵論述與多元視角有所理解。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1培養以人為本,觀照社會發展之人才
2培養具有文化視野,掌握文化義理之人才
3培養全觀型文化資產與創意之人才
4培養具有活化利用文化資產知能之人才
 授課進度表 Content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課程說明---文化展演、文化觀光、文化空間、以及文化再現(representation):定義與基本概念 
2※文化展演與社會真確性---祭儀歌舞與舞台展演。A主要教材:
胡台麗,“文化真實與展演:賽夏、排灣經驗”,收錄於氏著,《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 pp.423~458。
B參考資料:1王嵩山,“文化展演與社會真確性”,收錄於氏著《過去就是現在》,pp.85~120。
2
黃貞燕,”京都祇園祭宵山的文化展演與空間”,《民俗曲藝》,176期 (2012),PP.67~113
 
3※集體記憶與文化展示。A主要教材:
王美青,”文化遺產的脈絡、記憶與詮釋:以萬山岩雕為例”,《民俗曲藝》,186期 (2014 ) , PP11~ 57。
B參考資料 :
1陳英豪,“集體記憶與民間信仰:談頭城老街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收錄於廖仁義、王嵩山主編,《當地方遇上博物館:台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pp.97~112。
2陳弈良,〈博物館展示中的地方知識:三義木雕的詮釋〉,收錄於《當地方遇上博物館:台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pp. 113~128。
 
4※祭典與文化認同。A主要教材:
呂鈺秀,”達邦社戰祭歌謠作為口傳音樂文化遺產的研究”,《民俗曲藝》,192期 (2016) , P167~197 。
B參考資料 :
1邱彥貴,「歷史篇」,收錄於林正芳等人編,《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pp.10~63。
2黃萍瑛,”當代埔里鸞生的宗教生活:以育化堂女鸞為考察中心”,《民俗曲藝》,184期 (2014),PP.279~ 334。
 
5※宗教文化與集體記憶。A主要教材:
方令光,“臺灣「觀音佛祖」的身世與崇拜圖式的成立:從艋舺龍山寺談起”,《民俗曲藝》,191期 (2016) , PP.153~217。
B參考資料 :
1林開世,“移動的身體―一個繞境儀式的分析”,收錄於黃應貴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pp.197~244。
2梅慧玉,”做醮與地方社會:以埔里兩次醮儀為例”,《民俗曲藝》, 187期 (2015),PP.211~296。
 
6※文化資產與地方發展。A主要教材:
呂玫鍰,”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
《民俗曲藝》, 192期 (2016) , PP.47~95 。
B參考資料 :
1陳文德,“衣飾與族群認同:以南王卑南人的織與繡為例”,收錄於黃應貴編,《物與物質文化》, pp.63~110。
2鍾秀雋,”消逝的將藝:稻江霞海八將會”,《民俗曲藝》,186期 (2014) ,PP.231~ 302。
 
7※文化復振與創新。 A主要教材:
胡台麗,”傳承的挑戰:排灣古樓巫師傳統的衰微與復振”,《民俗曲藝》,192期 (2016 ) , PP.11~46。
B參考資料 :
1吳岳霖,”演員劇場的消解與重解:從魏海敏的表演藝術探究戲曲的「當代性」”,《民俗曲藝》,189期 (2015) , PP.157 ~215。
2謝聰輝,”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民俗曲藝》,184期 (2014) , PP.9~ 57。
 
8※工藝。 A主要教材:
陳怡方,“無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以傳統手工藝為核心的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 36 期(2016),PP. 7~34。
B參考資料 :
1施靜菲,”文化競技:超越前代、媲美西洋的康熙朝清宮畫琺瑯”,《民俗曲藝》,182期 (2013),PP.149~219。
2李玉瑛,“熱情的消費―玉器的收藏”,收錄於《文物、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pp.103~124。
 
9※表演藝術。 A主要教材:
林芳誠,“文化遺產的束縛或護衛?以阿米斯音樂節的文化實踐與創造能動性為例“,《民俗曲藝》,第200期(2018),pp.137~200。
B參考資料 :
1陳龍廷,“商業機制‧區隔策略:臺灣布袋戲商業劇場1946-1960“,《民俗曲藝》,第199期(2018), P77 ~ 126。
2孫俊彥,”原漢共譜的「山地」戀曲-談〈馬蘭姑娘〉的可能源流與認同想像”,《民俗曲藝》,181期 (2013),PP.265~319。
 
10※打造觀光城鄉。 A主要教材:
唐蕙韻,”政府支持與國家認證的民俗節慶新傳統:「金門迎城隍」的重要民俗之路”,《民俗曲藝》, 196期 (2017) , PP.85~ 145。
B參考資料 :
1“活化有歷史價值的「積蓄」”,收錄於西村幸夫編著,《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第四章,「肥前濱宿」、「熊川宿」、「桐生」,pp.160~194。
 
11※社區文化營造。A主要教材: 陳秀卿,“社區治理與藝術介入閒置空間的活化:以內壢里藝術社區營造為例”, 《國家與社會》,第17期(2015年12月),pp.205-238。
B參考資料 :
1林瑋嬪,“為何要建廟?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社群再造”,《台灣社會研究》,第92期(2013年9月),pp.1~33。
 
12※產業遺產之空間活化。 A主要教材:
楊凱成,“鹽業文化資產觀光下的記憶製作”,《博物館學季刊》,25卷第3期(2011),pp.5~41。
B參考資料 :
1楊凱成、廖怡雯、沈錳美,“地方博物館與體驗活動――布袋洲南鹽場文化活動之劇場分析”,《博物館學季刊》,25卷第4期(2011),pp.73~103。
 
13※視覺文化。 A主要教材:
蔡雅蕙、徐明福,”1920-30年代臺灣民宅彩繪中的當代圖像”,《民俗曲藝》; 196期 (2017) , PP.237~ 298。
B參考資料 :
1曾少千,“空間故事與美學之用:寶藏巖泡茶相館計畫”,收錄於林文淇等編,《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 pp.59~94。
2蔡雅蕙、徐明福,”鹿港郭氏家族在傳統厝屋彩繪作品之人物圖像來源研究”,《民俗曲藝》,179期 (2013),PP.1~74。
 
14※藝術節慶與城鄉意象。 A主要教材:
李珮禔,“高雄國際貨櫃及鋼雕藝術節與都市文化形象之形塑”,收錄於劉俊裕編,《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 pp.191~223。
B參考資料 :
1呂欣怡,“地方文化的再創造: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區文化產業”,收錄於林淑蓉等人編,《重讀台灣人類學的視野》,pp.253~290。
 
15※旅遊與文創。 A主要教材:
呂紹理,“觀覽台灣:旅遊活動下的台灣景象”,收錄於氏著《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 pp.341~385。
B參考資料 :
1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台大人類學刊》,1卷第2期(2003),pp.1~38。
2王梅霞、伊婉‧貝林,”「文化動起來」:賽德克族文化產業的研究”,《民俗曲藝》,176期 (2012),PP.233~286。
 
16元旦放假 
17※民俗與文物。 A主要教材:
楊玉君,“常民節氣觀”,《民俗曲藝》,第198期(2017), PP.219 ~ 262。
B參考資料 :
1李建緯,”臺灣媽祖廟現存「御匾」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民俗曲藝》, 186期 (2014) , PP.103~179。
2萬煜瑤,”物質性、符號與美感所在:陶壺世界的感知詮釋”,《民俗曲藝》,176期 (2012),PP15~65。
 
18※綜合討論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40%  課堂報告35%出勤5%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60%  期末作業 
4其他/other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s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