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文化資產與教育專題  
Course Code
CA661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Topics on Cultural Assets and Education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11 /2
開課單位/學門別
Course Offering
Department/
Academic Discipline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碩士班 學制別
Degree
碩士班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學程別
Program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課程分流
學術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跨領域 ■品德教育 ■永續發展
■自學力 ■性別平等 ■一般課程
■生命教育 ■環境教育
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場域教學 ■參訪
■分組討論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蔡明志,簡佑丞 聯絡方式
mctsai@mail.fgu.edu.tw
03-9871000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五.2,3,4(112)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教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發明之一。亙古以來,在不同時代、地理區域與文化區域產生了各異的教育制度與教育場所,部分留存下來被我們認定為具有文化資產價值,以做為其社會與文化進程的明證。除了在教育制度、課程、教材、教師等面向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外,校園空間更是學校教學與展演校園歷史的主要舞台、社區中連結不同世代民眾最重要的集體記憶場所、以及環境教育的重要實施場域。因此,2013年「國際文化資產暨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以「教育的遺產」(The Heritage of Education)為該年「國際文化資產日」之主題,以彰顯「文化資產」與「教育」間的密切關連。
原則上,文化資產與教育的關係可從三個層面予以闡釋:(1) 文化資產的專業教育與普及教育(如何認識文化資產);(2) 文化資產輔助正規教育與社會教育(以文化資產為學習工具╱以文化資產地為教室);(3) 以「教育」為核心主題的文化資產(校園文化資產)之發掘與詮釋。本課程之教學重點即在此三者。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1認識文化資產與教育的關係之三個層面及其基本論述
2藉由文化與文化資產關係的認識與認同,前瞻學校之歷史性空間、物件、檔案、制度、人物對於廿一世紀教育體制、教育方法與校園空間規劃的未來趨勢。
3習得發掘、研究、論述與運用教育或校園文化資產的能力。
 授課進度表 Content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課程導論:當教育遇見文化資產 
2台灣教育發展簡史(1):1945年之前 
3台灣教育發展簡史(2):1945年之後 
4校園文化資產的發掘與詮釋(1)-有形文化資產 
5校園文化資產的發掘與詮釋(1)-有形文化資產 
6校園文化資產的發掘與詮釋(2)-無形文化資產 
7永續校園(1)-文化資產視野下的校園規劃與空間變遷 
8永續校園(2)-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 
9校外教學(百年老校╱校史館) 
10期中簡報 
11文化資產地╱歷史性環境做為教育場所(1) 
12文化資產地╱歷史性環境做為教育場所(2) 
13英格蘭遺產(English Heritage)的教育推廣策略 
14文化資產如何融入正規教育課程(1) 
15文化資產如何融入正規教育課程(2) 
16校外教學(百年校園實境解謎體驗) 
17期末報告 
18課程回顧與檢討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20%000100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40%001000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40%001000
4其他/other 0%000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Europa Nostra (2004). The Hague Forum 2004 “Heritage and Education: A European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 Henson, Don, Peter Stone, and Mike Corbishley (2004).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London: Routledge.
 HEREDUC (2005). Heritage in the Classroom: A Practical Manual for Teachers.
 Stone, Peter G., and Brian L. Molyneaux (1994). The Presented Past: heritage, museums, and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 許佩賢(2012)。《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台北:東村。
 許佩賢(2005)。《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
 派翠西亞․鶴見(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林正芳(譯)。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 李園會(編著)(2005)。《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台北:編譯館。
 林玉體(編著)(2003)。《臺灣教育史》。台北:文景。
 夏鑄九(2010)。《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范毅舜(2012)。《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台北:本事文化。
 楊松翰(2005)。〈鐘響之前-校園培力與參與實驗:「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 江佳瑾(2007)。〈學校歷史與歷史記憶—戰後校史撰寫之析論〉,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賀語宸(2009)。〈國民小學校史檔案之管理與運用-以臺北市百年小學為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簡信斌(2006)。〈卓越風華百年羅東國小之探究〉,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 陳銘珍(2007)。〈宜蘭縣宜蘭國民小學學校發展史之研究(1918-2007)〉,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吳枝坤(2005)。〈宜蘭縣蘇澳國小百年發展史之研究(1900-2005)〉,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旺洲(2005)。〈文化資產保存與環境教育:浮現中的全球化環境議題〉,《歷史文物》144:82-88。
 湯志民(2011)。〈跨世紀百年學校校園新貌〉,載於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編),《2011學校建築研究:百年校園建築創新裝》,頁9-47。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 湯志民(2009)。〈校園閒置空間:原因、概況與再利用〉,《教師天地》158:14-33。
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頁3-63。
 湯志民(譯)(1991)。〈學校建築與教育哲學〉,《教育研究》19:62-68。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每週指定之閱讀文獻。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s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辦公室
每週二5-6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