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史學導論
|
課號
Course Code
|
HI103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3
/1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歷史學系學士班
|
學制別
Degree |
學士班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必修 Required
|
課/學程別 Program |
系核心Core
|
課程分流
|
學術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溫楨文
|
聯絡方式 |
hanch@mail.fgu.edu.tw
|
03-9871000 #21612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二.5,6,7(111)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本課程的目的在介紹歷史學這門學問的內容、性質、意義與功用,及其近來發展的趨勢與注重的課 題;並嘗試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的入門途徑與方法。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2015。 布洛克(Marc Bloc)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皮耶.諾哈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出版,2012。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約翰.布羅(John Burrow)著,黃煜文,《歷史的歷史:史學家的他們的歷史時代》。臺北:商周出版,2010。 理查.馬里厄斯(Richard Marius)、梅爾文.佩吉(Mel Page)著;黃煜文譯,《如何寫歷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0。 理查.伊凡斯(Richard Evans)著、潘振泰譯,《為史學辯護》。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2。 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2014。 陳蕙貞著、王敬翔譯、黃英哲審訂,《漂浪的小羊》。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文化,2011。 游鑑明,《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2版)》。臺北:五南出版,2014。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week1. John Tosh著、吳英譯,〈歷史學的功用〉,《史學導論:現代歷史學的目標、方法和新方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據原文第四版翻譯),頁28-49。
Week2. 〈關於謀殺和歷史的問題〉,John h. Arnold著、李里峰譯,《歷史之源》(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頁1-14。
week3. 瑪格蕾特·麥克米蘭著、鄭佩嵐譯,〈誰擁有歷史〉,《歷史的運用與濫用》(臺北:麥田出版,2018),頁61-81。
Week4. 〈原始資料〉,John Tosh著、吳英譯,《史學導論:現代歷史學的目標、方法和新方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據原文第四版翻譯),頁51-75。 海東青,〈白色恐怖檔案應該交給誰?歷史學人在氣什麼?〉,刊登於網站「故事」(2016年3月)。
Week6. John Tosh著、吳英譯,〈口述史〉,《史學導論:現代歷史學的目標、方法和新方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據原文第四版翻譯),頁278-302。「臺灣故事島」。
Week7.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証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選讀〈圖像的證詞〉〈圖像的文化史〉,頁1-20、257-271。
Week8.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著、劉道捷譯,《看得到的世界史: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上下冊(臺北:大是文化,2014)。選讀〈作者序〉、〈引言〉,頁21-36;〈小獵犬號的航海天文鐘〉、〈維多利亞時代初期的茶具〉,頁761-767、769-776。蔣竹山,〈以「物」打造的世界史:導讀《那些異國玩意兒:大航海時代探索世界的第一手記事》〉,刊登於網站「說書」(2016年12月)。張正衡,〈國寶結拜的一些詮釋:物質文化、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刊登於網站「芭樂人類學」(2017年3月)。
Week11. 莎拉•瑪札著、陳建元譯,〈誰的歷史?〉,《想想歷史》(臺北:時報出版,2018),頁31-87。
Week12. 林立青,《做工的人》(臺北:寶瓶文化,2017)。選讀顧玉玲,〈推薦序:破牆而出〉,頁10-17;林立青,〈呷藥仔〉、〈工地調酒〉、〈工地外勞〉、〈隔閡〉,頁31-61、181-191。(總圖電子書資源,請自行上網借閱)。鄭竣展,〈旁觀他人之痛苦:我的苦難,不該是你的故事〉,刊登於網站「獨立評論@天下」(2017年3月)。萬金油〈《做工的人》要把讀者的感動帶向何方?〉,刊登於「博客來閱讀生活誌」網站(2017年4月)。房慧真,〈做工的人,從「原罪」裡鬆綁〉,刊登於個人臉書頁(2017年4月)。
Week13. 米麗.魯賓(Miri Rubin)著,〈今日,何謂文化史?〉,收入《今日,何謂歷史?》(臺北:立緒文化,2008),頁177-208。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陳禹仲、傅揚、黃璐譯,〈人類學家的文化詮釋:克利弗德.紀爾茲的學思歷程〉,收入陳建守主編,《時代的先行者:改變歷史觀念的十種視野》(臺北:獨立作家,2014),頁192-218。
Week14.林益仁,〈原住民狩獵:行或不行?〉,刊登於網站「獨立評論@天下」(2013年5月)。台邦.撒沙勒,〈尋找失落的箭矢:原住民狩獵文化的思辨〉,刊登於網站「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文獻」(2012年2月)。
week15. 劉龍心,〈方法論的建立與現代中國史學紀律的形成〉,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一九二○年代的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2),頁199-244。
week16. 劉龍心,〈從文化復興到文化重塑:戰後臺灣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書寫的轉折與蛻變〉,《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6卷第1期(2018年3月),頁1-74。 張必瑜,〈有國無家的地理想像:戰後初期臺灣小學地理教育中的家鄉與異鄉、我族與他者〉,《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八期(2010年8月),頁85-124。
week17. 蔣竹山,〈當歷史成為商品:近來英國大眾接觸歷史的幾種管道:從Consuming History談起〉,《歷史臺灣第8期:大眾史學專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頁185-204。卡爾.貝克(Karl Becker)著、張隆志解題、黃煜文譯,〈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史家〉,《歷史臺灣第8期:大眾史學專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頁151-166。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elearn.fg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