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台灣史
|
課號
Course Code
|
HI111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Taiwan History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3
/1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歷史學系學士班
|
學制別
Degree |
學士班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必修 Required
|
課/學程別 Program |
系核心Core
|
課程分流
|
學術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莊濠賓
|
聯絡方式 |
tsjoh@mail.fgu.edu.tw
|
03-9871000 #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一.2,3,4(313)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1.認識台灣的歷史、觀察台灣社會文化發展及脈絡 2.認同台灣歷史與文化 3.訓練田野調查及歷史的編纂能力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1991。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2003。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涂照彥,李明峻翻譯,《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9。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40,頁93-148。 陳孔立,〈清代臺灣社會發展的模式問題—評「土著化」和「內地化」的爭論〉,《當代》第30期,頁61-75。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115號,1978。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張隆志,〈劉銘傳、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論爭——關於十九世紀臺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收於國史館主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論文集》,頁2031-2056,臺北:國史館,1998。 張炎憲,〈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收入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頁131-159,臺北:玉山社,1996。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黃富三等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頁357-39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O—一九五O》,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2001。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512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elearn.fg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