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數位時代的媒體變遷與公眾史學
|
課號
Course Code
|
HI435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Media Change and Public History in the digital age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3
/2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歷史學系學士班
|
學制別
Degree |
學士班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選修 Elective
|
課/學程別 Program |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
課程分流
|
雙軌學習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AI暨智慧課程:無
永續發展課程: 智慧永續入門課程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莊濠賓
|
聯絡方式 |
hbjhuang@mail.fgu.edu.tw
|
03-9871000 #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三.2,3,4(315)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生活在21世紀,人類不論在個人或團體生活情境中,都仰賴各式各樣的「媒體」/「媒介」進行各種運作。觀察人類歷史發展,「媒介」一直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串連起彼此的生活,通過複製、堆疊、縮放與可能的創造,傳遞各種資訊、訊息、知識甚至是八卦流言。而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由知識/訊息打造成的社會。本門課程旨在為學生勾勒從傳統紙媒到現代數位媒體的變遷歷程,體驗和理解人類操作各類媒介的實踐方式與歷史經驗,從中思考媒介於未來時代的型態、式樣與這個資訊/知識社會的各種可能性,並從過程中以公眾史學的角度,思考新時代的媒體如何與史學知識結合?專業知識又該如何做新型態的展演?環繞著「媒介」的變遷,課程前半段通過歷時性考察,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資訊社會」自古典、近代時期以來逐漸成形、發展的歷史過程。以此為基礎,後半部課程即轉入數位時代中以各種新型態媒介發展的概況。課程內容將觸及這幾個面向:媒介的樣態與歷史;知識/資訊/的樣態與歷史;社群的樣態與歷史;數位科技的影響與各種可能性;人文知識、數位科技與公眾社會的交織互動。透過課程講述、課堂討論、專家演講與實務操作,引導學生於知識、實務層面上有所精進,在掌握部分數位媒材的實作能力外,還得進一步思考人文學、歷史學的理念、實踐與潛力,以此共創更為良善的數位社群與社會,思索歷史學得於其中扮演之角色。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1.江佩純文字編輯;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4。 2.項潔編,《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2。 3.項潔主編,《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1。 4.項潔主編,《數位人文研究的新視野:基礎與想像》,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1。 5.陳怡君、蔡炯民編輯;項潔主編,《從保存到創造:開啓數位人文硏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臺灣大學發行,2011。 6.王嬿茵等撰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編著,《當科技與人文相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13。 7.黃寬重,〈數位典藏與人文研究:中央研究院文獻資料數位化工作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20:2(台北,2001),頁68-74 。 8.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群學,2009。 9. Peter Burke and Asa Briggs著,李明穎、施盈廷、楊秀娟譯,《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新北市:韋伯文化,2004。 10. Tom Standage著,林華譯,《社群媒體前兩千年》,臺北:行人,2016。 11. Martyn Lyons著,胡宗香、魏靖儀、查修傑譯,《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臺北:大石國際文化,2016。 12.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賴盈滿譯,《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臺北:貓頭鷹,2008。 13. Lucien Febvre and Henri-Jean Martin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2005。 14. Martyn Lyons著,胡宗香、魏靖儀、查修傑譯,《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臺北:大石國際文化,2016。 15. Robert Darnton著,熊祥譯,《閱讀的未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16. Anthony Grafton著,金振玄譯,《書本的危機》,臺北:允晨,2011。 17. Molly Guptill Manning著,陳品秀譯,《書本也參戰:看一億四千萬本平裝書如何戰勝炮火,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臺北:時報,2015。 18. Hal Niedzviecki著,黃玉華譯,《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臺北:立緒,2012。 19. Nicholas Mirzoeff著,林薇譯,《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臺北:行人,2016。 20. Bruce Schneier著,韓沁林譯,《隱形帝國:誰控制大數據,誰就控制你的世界》,臺北:如果,2016。 21. Ann Blair著,徐波譯,《工具書的誕生:近代以前的學術信息管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2. James Gleick著,賴盈滿譯,《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臺北:衛城,2011。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雲起樓512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elearn.fg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