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中國史學經典選讀
|
課號
Course Code
|
HI369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4
/1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歷史學系學士班
|
學制別
Degree |
學士班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選修 Elective
|
課/學程別 Program |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
課程分流
|
學術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AI暨智慧課程:AI入門課程
永續發展課程: 無
|
16+2課程 |
是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許聖和,楊治平,戴榮冠
|
聯絡方式 |
ycyeh@mail.fgu.edu.tw
|
03-9871000 #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四.2,3,4(111)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傳統累積了無數的史學經典,本課程則著眼於二十世紀在史學傳統的現代轉化中最為成功的史家之一余英時(1930-2021),透過精讀其相關著作,吾人可以對於自古至今的中國思想史有通盤融貫之理解,而非吸收出自眾人之手,或擇取各種不同議題強加拼湊而成的大雜燴。同時,對於余氏自身融合中西的學術背景,來自東、西方漢學乃至社會科學的學術影響,源自桐城義法而獨具特色的行文風格,亦可在閱讀過程中加以細細品味,從而開拓吾人的識見,擴充歷史思考的心量。 The rich and longstanding Chinese cultural and scholarly tradition has produced countless historical classic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historian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modernizing this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 Yu Ying-shih.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his works, we can gain a comprehensive and coherent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from Yao to Mao,” rather than absorbing a patchwork of various topics from different authors.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carefully appreciate Yu's unique academic background, which blends the best part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hip, the influence of both Oriental and Western Sinology as well as social sciences, and his distinctive writing style rooted in the Tong-cheng literary tradition. This reading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1. 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18)。 2. 余英時口述,李懷宇整理,《余英時談話錄》(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21)。 3. 李懷宇,《余英時訪問記》(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22)。 4. 陳致訪談,《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5. 余英時著,邵東方編,《史學研究經驗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6. 余英時,《余英時書信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 7. 林載爵主編,《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 8. 林載爵主編,《心有思慕:余英時教授紀念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 9. 葉毅均主編,《漢學研究通訊》,40.4(2021),「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號」。 10. 李貞德主編,《古今論衡》,37(2021),「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 11. 王德威、胡曉真主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1.4(2021),「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 12. 胡曉真主編,《閱讀余英時:著作與志業》(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23)。 13. 錢永祥主編,《思想》,45(2022),「余英時與自由主義」。 14. 潘光哲主編,《思想史》,12(2024),「史思傳薪:紀念余英時院士專號」。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1. 余英時,〈中國思想史研究綜述──中國思想史上四次突破〉,《人文與民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0),頁145-169。 2. 余英時,〈代序 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頁1-70。 3.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頁1-108。 4.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1-46。 5.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頁167-258。 6.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頁329-372。 7. 余英時,〈緒說〉,《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篇(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頁27-251。 8. 余英時,〈第八章 理學家與政治取向〉,《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下篇,頁25-97。 9. 余英時,〈第六章 明代理學與政治文化發微〉,《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頁249-332。 10.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頁259-404。 11.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歷史與思想》,頁87-119。 12.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頁121-156。 13. 余英時,〈內篇〉,《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頁3-188。 14.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現代儒學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二版),頁1-46。 15.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現代儒學論》,頁47-100。 16.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書局,1991),頁199-242。 17.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2015二版),頁33-50。 18. 余英時,〈自序──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二版),頁1-30。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與教師個別約定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elearn.fg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