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儒教中國專題(二)  
Course Code
HI531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Special Topics on Confucian China--II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12 /2
開課單位/學門別
Course Offering
Department/
Academic Discipline
歷史學系碩士班 學制別
Degree
碩士班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學程別
Program
課程分流
學術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自學力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一般課程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分組討論 ■數位融入課程(包含遠距教學、數位學習平台、zuvio、ppt、數位講桌的設備與功能、其他數位教學輔助軟體等)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朱浩毅,葉毅均 聯絡方式
ycyeh@mail.fgu.edu.tw
03-9871000 #21622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二.2,3,4(311)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儒教中國」之命題,除了出於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士試圖從「中國經典」來理解中國人的途徑,以及韋伯(Max Weber, 1864-1920)《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的經典研究之外,在二十世紀最為著名的就是由早逝之天才史家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所提出的《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此後一、兩個世代的思想史家,無論中外,往往皆在有意無意之間呼應/辯駁/修正其論述,從張灝、林毓生、德里克(Arif Dirlik)到今日分處兩岸學界的代表性思想史家羅志田、黃克武,以及德國史家施耐德(Axel Schneider)。我們姑且不論中國文化豐富而充滿岐義的內涵能否為「儒教」所限定,列文森精心構築的三部曲仍然值得我們重視。本課程希望藉由精讀其人其說最新且最完善的中譯本,重訪此一經典命題。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1增進對於思想史方法論的了解
2從學術史的角度理解思想史研究的傳承
3增進高深學術英文的閱讀能力
 授課進度表 Content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概述 
2在21世紀閱讀列文森 
3廖平的意義 
4井田之辯:儒家辯論場域的瓦解 
5中國共產主義與歷史研究 
6中國共產主義中的孔子地位 
7理論與歷史 
8超過半世紀後的回顧 
9張灝的梁啟超研究 
10林毓生之五四研究 
11余英時之激進化思潮分析 
12墨子刻的「擺脫困境」說 
13羅志田的「送進博物院」論述 
14黃克武的嚴復翻譯研究 
15王汎森之經驗談 
16當代中國大陸的「天下」想像 
17當代中國大陸之新儒學思潮 
18綜合討論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60%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40%    
4其他/other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1. 沙培德 (Peter Zarrow)著,蔡慧玉譯,〈近期西方有關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新史學》,5.3(1994)。
2. 沙培德 (Peter Zarrow)著,洪靜宜譯,〈西方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最新動向〉,《漢學研究通訊》,22.4(2003)。
3. 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4.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5. 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6. 林毓生著,楊貞德等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
7.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著,顏世安等譯,《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8.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2021三版)。
9.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二版)。
10.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2015二版)。
11.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19修訂本)。
12.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8)。
13.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14. 王汎森,《啟蒙是連續的嗎?》(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0)。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著,劉文楠譯,《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三部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3)。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s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