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地方文史導覽
|
課號
Course Code
|
HC125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The Guide of Local Culture and History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4
/1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
|
學制別
Degree |
學院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必修 Required
|
課/學程別 Program |
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
|
課程分流
|
雙軌學習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AI暨智慧課程:無
永續發展課程: 智慧永續入門課程
|
16+2課程 |
是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葉毅均
|
聯絡方式 |
ycyeh@mail.fgu.edu.tw
|
03-9871000 #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一.2,3,4(508)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何謂「地方」?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來說,「地方是我們如何使世界變得有意義,以及我們經驗世界的方式。地方基本上是在權力脈絡中被賦予意義的空間。」(Tim Cresswell)從大眾史學的角度來看,學者有言,「人類生活於形形色色的空間(Space),一旦某些空間因為擁有生活經驗(experience)、情感投注(emotion),產生自我認同(self-identity),這樣的空間就會在人們心中轉化為地方或所在(Place)──也就是令人有感的空間。」(張弘毅)今日臺灣經過數十年來民主化的發展,各地湧現了諸如「宜蘭學」、「臺北學」、「新竹學」、「桃園學」、「台中學」、「彰化學」、「南瀛學」、「高雄學」、「屏東學」、「澎湖學」等地方學之研究。然而,作為「臺灣學」之部分的「地方學」知識基礎為何,仍然值得我們重新思考。本課程有別於同類課程偏重實務性的訓練,轉而注重兼具理論性與批判性之探討,邀請大家一起反思「所在」。 What is “p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geography, “Place is how we make the world meaningful and the way we experience the world. Place, at a basic level, is space invested with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power.” (Tim Cresswe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history, scholars have noted: “Human beings live in all kinds of spaces, once certain spaces have life experience, emotion, and self-identity, then space transformed into a place in one’s minds - Place means ‘a space that makes people feel something.” (Hung-yi Chang) In today’s Taiwan, shaped by several decades of democratization, there has emerged a flourishing of “local studies” such as Yilan Studies, Taipei Studies, Hsinchu Studies,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1. 王世慶,《臺灣史料論文集》上、下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2.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3. 洪健榮,《清代臺灣方志的知識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20)。 4. 許雪姬、林玉茹主編,《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5. 許雪姬主編,《臺灣地方志研究(1999-202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1)。 6. 戴思哲(Joseph Dennis)著,向靜譯,《中華帝國方志的書寫、出版與閱讀(1100-170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7. 佐藤仁史,《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與地域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8. 蕭鳳霞著,余國良編,《踏跡尋中:四十年華南田野之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2)。 9.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2006)。 10. 程美寶,《走出地方史: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視野》(北京:中華書局,2019)。 11.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著,楊雅婷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12. 賴恆毅,《清代臺灣地理空間書寫之文化詮釋》(新北:稻鄉出版社,2014)。 13. 段義孚(Yi-fu Tuan)著,志丞、劉蘇譯,《戀地情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14. 段義孚(Yi-fu Tuan)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15. 段義孚(Yi-fu Tuan)著,宋秀葵等譯,《人文主義地理學:對於意義的個體追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 16. 林朝成主編,《思與言》,49.4(2011),「地方學專號」。 17. 李錦旭主編,《大學地方學的形塑與發展:從發展史到認識論──2021年第二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2)。 18. 黃應貴、陳文德主編,《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新北:群學出版公司,2016)。 19. 李娜,《公眾史學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20. Cresswell, Tim. Place: An Introduction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5, 2nd ed.)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Cresswell, Tim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6)。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與教師個別約定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s://moodle.fg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