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歷史研究法專題(一)
課號
Course Code
CHSH5001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Approaches in hist orical study I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14 /1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班
學制別
Degree
碩士班
學分數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必修 Required
課/學程別
Program
課程分流
學術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自學力 ■一般課程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AI暨智慧課程:AI入門課程    永續發展課程: 智慧永續入門課程
16+2課程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分組討論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溫楨文
聯絡方式
wenzw@mail.fgu.edu.tw
03-9871000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三.2,3,4(313)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歷史的研究法
學術倫理
研究倫理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1精通歷史的基本研究法
2基礎歷史寫作及表達能力
3具備圖文專史之運用能力
4具備歷史知識與專業的能力
5具備科技、藝術影像之認知能力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課程導論:歷史研究的多重向度
Introduction: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史學的範式與轉變
Paradigms and Shifts in Historiography
 
3問題意識的建立與研究問題的形成
Formulating Research Questions in History
 
4歷史文獻與史料的類型與來源
Types and Sources of Historical Evidence
 
5原始史料的閱讀與評鑑
Reading and Evaluating Primary Sources
 
6次級文獻的解讀與批判
Critical Reading of Secondary Literature
 
7方法論一:比較歷史分析法
Methodology I: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8方法論二:案例研究與微觀史學
Methodology II: Case Studies and Microhistory
 
9方法論三:口述歷史與記憶研究
Methodology III: Oral History and Memory Studies
 
10方法論四:文化史與論述分析
Methodology IV: Cultural History and Discourse Analysis
 
11歷史解釋與詮釋理論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ories of Meaning
 
12歷史敘事與文本結構
Narrative and Structure in Historical Writing
 
13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
Academic Ethics and Research Integrity
 
14碩士論文計畫書撰寫指引(一)
Writing a Thesis Proposal (Part I)
 
15碩士論文計畫書撰寫指引(二)
Writing a Thesis Proposal (Part II)
 
16成果報告與總結討論
Final Presentations and Concluding Discussion
 
17學生自主學習與期末專案準備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Preparation for Final Project
 
18學生自主學習與期末專案遞交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ubmission of Final Project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10%   出席率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40%  40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40%  40 
4其他/other 10%   課堂參與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1.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
2. 白永瑞,《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9)。
3.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
4.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21)。
5.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增訂版)。
6.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2022四版)。
7. 李孝遷,《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1882-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8. 李孝遷,《域外漢學與中國現代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9. 李孝遷、胡昌智,《史學旅行──蘭克遺產與中國近代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10. 俞旦初,《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11. 張廣達,《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2. 姜萌,《族群意識與歷史書寫:中國現代歷史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3. 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4. 狹間直樹主講,高瑩瑩譯,《東亞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啟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5. 黃克武,《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6. 桑兵,《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7. 桑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
18. 桑兵,《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19. 逯耀東,《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20. 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21.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22. 劉龍心,《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臺北:三民書局,2021二版)。
23. 羅志田,《經典淡出之後:20世紀中國史學的轉變與延續》(北京:三聯書店,2013)。
24. 羅志田,《近代中國史學述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25. 王永興,《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6. 陳懷宇,《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27. 史學史研究室編,《新史學五大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28. 陳其泰,《學術史與當代史學的思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29. 趙慶河,《讀書雜誌與中國社會史論戰(1931-1933)》,(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
30. 陳峰,《民國史學的轉折──中國社會史論戰研究(1927-1937)》(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31. 陳峰,《重訪中國現代史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23)。
32. 李顯裕,《清華國學研究院與近代中國學術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4)。
33. 陳建守,《燕京大學與現代中國史學發展(1919-1952)》(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9)。
34. 陳永發,《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一(臺北:中央研究院,2008)。
35. Chan, Ying-kit and Fei Chen, eds. Altern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st: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Berlin & Boston: De Gruyter Oldenbourg, 2021).
36. Fan, Xin. World Hist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37. Hon, Tze-ki. Revolution as Restoration: Guocui xuebao and China’s Path to Modernity, 1905-1911 (Leiden & Boston: Brill, 2013).
38. Hon, Tze-ki. The Allure of the Natio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ebates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Leiden & Boston: Brill, 2015).
39. Lam, Tong. A Passion for Facts: Social Survey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tate, 1900-194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40. Mazur, Mary G. Wu Han, Historian: Son of China’s Times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9).
41. Moloughney, Brian, and Peter Zarrow. eds. Transforming History: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1).
42. Tang, Xiaobing. 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Liang Qichao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3. Zarrow, Peter. “Old Myth into New History: The Building Blocks of Liang Qichao’s ‘New History,’” Historiography East and West, 1.2 (2003).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每週上課前指定、派發檔案。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上課時間在授課教室完成所有關於課業的晤談!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