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輿圖史與世界觀專題
|
課號
Course Code
|
CHSH5016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Special Topics on History of Maps and World View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4
/1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班
|
學制別
Degree |
碩士班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選修 Elective
|
課/學程別 Program |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
課程分流
|
學術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AI暨智慧課程:無
永續發展課程: 無
|
16+2課程 |
否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葉毅均
|
聯絡方式 |
ycyeh@mail.fgu.edu.tw
|
03-9871000 #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四.5,6,7(111)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地圖不但傳達了對地理空間之表述,也反映繪製者及時人的世界觀甚至宇宙觀,這一點古今中外皆然。從思想史的角度閱讀古輿圖,以見人們的地理想像、政治意圖與文化心態,更屢屢為時賢所道及。本課程重點不在於傳統中國的輿地之學,而是在理解古代中國的地圖測繪技術與慣例(如長江圖)之餘,從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傳入中國的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兩儀玄覽圖》等)開始,旁及朝鮮之《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再到所謂「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Mr. Selden's map of China),嘗試追索這一既鑲嵌在地圖裡,又由地圖所建構的文化交流史。 Maps not only convey representations of geographic space but also reflect the worldview—and even cosmology—of their creators and contemporaries; this holds true across time and cultures. Reading ancient ma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to uncover people's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political intentions and cultural mentality has often been discuss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This course does not focu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artography per se. Rather, while engaging with ancient Chinese mapping techniques and protocols (such as the Map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begins with world maps introduced to China by Matteo Ricci (1552–1610)—including the “Shanhai Yudi Tu,” the “Kunyu Wanguo Quantu,” and the “Liangyi Xuanlan Tu”—and also considers Korea’s "Map of Integrated Lands and Regions of Historical Countries and Capitals (of China)", culminating in the so-called Mr. Selden’s Map of China. The course aims to trace a histor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that is both embedded in and constructed by maps.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1. Geoffrey J. Martin著,成一農、王雪梅譯,《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學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海野一隆著,王妙發譯,《地圖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3. 成一農,《中國古代輿地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修訂本)。 4. 成一農,《中國地圖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 5. 成一農,《史料、方法與歴史研究:基於古代城市、古地圖的探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6. 成一農,《「非科學」的中國傳統輿圖:中國傳統輿圖繪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7. 梁二平,《海圖上的中國: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8. 陳正祥,《中國地圖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 9. 喻滄、廖克編著,《中國地圖學史》(北京:測繪出版社,2010)。 10. 潘晟,《地圖的作者及其閱讀:以宋明為核心的知識史考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11. 潘晟,《宋代地理學的觀念、體系與知識興趣》(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2. 潘晟,《知識、禮俗與政治:宋代地理術的知識社會史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13. 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1. 祝平一,〈跨文化知識傳播的個案研究:明末清初關於地圓說的爭議,1600-180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1998。 2. 陳熙遠,〈長江圖上的線索: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的歷史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2,2014。 3.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孔妍婷等譯,《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0)。 4.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黃中憲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 5. 宋念申,《製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 6. Jerry Brotton著,楊惠君譯,《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臺北: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24二版)。 7. J. B. Harley、David Woodward主編,黃義軍譯,《地圖學史》第二卷第二分冊《東亞與東南亞傳統社會的地圖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8. 余定國(Cordell D. K. Yee)著,姜道章譯,《中國地圖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與教師個別約定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elearn.fg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