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貧窮與社會救助專題
|
課號
Course Code
|
SYSW5101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Seminar on Poverty and Social Assistances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4
/1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
學制別
Degree |
碩士班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選修 Elective
|
課/學程別 Program |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
課程分流
|
學術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AI暨智慧課程:無
永續發展課程: 無
|
16+2課程 |
否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常欣怡
|
聯絡方式 |
hychang@mail.fgu.edu.tw
|
03-9871000 # 23419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五.2,3,4(B204)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貧窮是人類社會一直普遍存在的問題,無論是相對或絕對,都會是執政者必須面對並解決重要問題將。政府部門透過公共救助,民間部門則經常是自主性的提供各種協助。本課程目標希望協助學習者認識貧窮與歷史發展、瞭解社會救助法精神內涵、揣摩臨床社工社會救助調查方式、學習社會救助行政的裁量權、認識濟貧安貧與脫貧,並探討女性貧窮化、原鄉部落貧窮議題、遊民與街友議題。 Poverty has been a persistent issue throughout human society, whether in relative or absolute terms, and remains a crucial challenge that governments must address. While the public sector provides assistance through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the private sector often offers various forms of support on a voluntary basis. This course aims to help learners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verty, grasp the core principles of social assistance laws, explore the investigative approaches used by clinical social workers, learn about the discretionary power in social welfare administration, and gain insight into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 The course will also examine topics such as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poverty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issues related to homelessness and street dwellers.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呂朝賢、王德睦(2000)。1960s以降的美國貧窮理論:回顧與整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1):149-195。 王德睦、呂朝賢、何華欽(2005)。貧窮的測量:發生率、強度與不均度。人口學刊,30:1-28。 呂朝賢(1999)。社會救助問題:政策目的、貧窮的定義與測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2):233-263。 薛承泰(2004)。臺灣地區貧窮女性化現象之探討: 以1990 年代為例。人口學刊,29:95-121。 王德睦、何華欽(2006)。臺灣貧窮女性化的再檢視。人口學刊,33:103-131。 潘淑滿(2009)。遊民政策與服務的意識形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7:49-83。 郭俊巖(2010)。美國工作福利政策的形成與轉化:以AFDC改革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8(2):117-159。 李易駿 (2007)。臺灣社會排除人口之推估。人口學刊,35:75 -112 。 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0: 1-54。 王篤強(2006)。資產形成式抗貧政策的省思。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1):71-92。 王篤強(2007)。資產脫貧方案、參與意願、可能阻礙因素以及相關的一些省察—以某縣低收入經濟戶長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9: 56-77。 李健鴻(2015)。「工作福利」治理下「個人化服務模式」對失業者權利與義務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1): 45-88。 林徐達(2012)。貧窮的文化反思:三位原住民的生命話語與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6:133-177。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同上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B312-2,週四早上10:00-12:00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elearn.fg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