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
課號
Course Code
SY548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Indigenous Peoples and Social Work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14
/
1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學制別
Degree
碩士班
學分數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課/學程別
Program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課程分流
雙軌學習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性別平等
■SDG 5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一般課程
■SDG 10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人權教育
■SDG 3 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AI暨智慧課程:
無
永續發展課程:
智慧永續入門課程
16+2課程
否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其他
■數位融入課程(包含遠距教學、數位學習平台、zuvio、ppt、數位講桌的設備與功能、其他數位教學輔助軟體等)
■分組討論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陳文華
聯絡方式
cwenhua@mail.fgu.edu.tw
03-9871000 # 23415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四.1,2,3(B202)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世界各國都有所謂原住民,近年來各個家對於少數族群政策,尤其原住民的治理策略都有趨同現象。社會工作者在原住民議題,有一定角色功能,包括增能賦權等,專業服務價值的展現符合世界各國原住民政策的潮流;本課程提供對於少數族群的協助與治理探討,特別在以部落為基礎的概念上,社會工作者協助服務對象權能的發揮。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
目標描述
1
瞭解台灣原住民議題
2
認識縣內原住民結構與分布
3
瞭解原住民結構性問題與困境
4
部落需求與專業角色發揮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週次
內容
備註
1
基礎篇--文化能力的架構:知識、能力、技巧、覺知課程內容:本次課程主要是介紹多元理論觀點,這些理論觀點與實務的互動關係,及其如何運用於多元族群相關議題的討論與分析。
Foundations – Structure of Cultural Competence: Knowledge, Ability, Skills, and Awareness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primarily introduces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eir interaction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how they can be applied i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issues related to diverse ethnic groups.
2
基礎篇—多元文化社會工作及專業訓練的基本定義、概念與架構
課程內容:本次課程主要是介紹多元文化社會工作概述、族群文化,及反壓迫反歧視社會工作實務。
Foundations – Basic Definitions, Concepts, and Framework of Multicultural Social Work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multicultural social work, ethnic cultures, and anti-oppression and anti-discrimination practices in social work.
3
基礎篇--文化能力的架構:知識、能力、技巧、覺知
課程內容:本次課程主要是介紹多元理論觀點,這些理論觀點與實務的互動關係,及其如何運用於多元族群相關議題的討論與分析。
Foundations – Structure of Cultural Competence: Knowledge, Ability, Skills, and Awareness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primarily introduces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eir interaction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how they can be applied i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issues related to diverse ethnic groups.
4
基礎篇-- 多元文化主義與相關理論
課程內容:以「多元文化主義」提醒社會工作人員,在臺灣當前多元族群的社會中,如何重視弱勢者的人權和社會正義,進而促進主流社會理解族群差異,肯認族群文化。培養進步的人權意識,提升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先從多元文化理論的學術脈絡,爬梳批判理論和自由主義相關的論述,討論「差異政治」和「肯認政治」等概念,提出「批判觀點」的多元文化主義。
Foundations – Multiculturalism and Related Theories
Course Content: With a focus on “multiculturalism,” this course emphasizes how social workers in Taiwan's current multi-ethnic society should value the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of marginalized populations. It encourages mainstream society to understand ethnic differences and acknowledge cultural identities. The course fosters progressive human rights awareness and enhances sensitivity to multicultural issues. It begins with the academic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theories, explores critical theory and liberalism, and discusses concepts such as “politics of difference” and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troducing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multiculturalism.
5
《台灣原住民政策的歷史演變》多元文化與社會工作:台灣脈絡下的考察,針對戰後台灣的原住民族人權、土地、總統道歉發展趨勢,進行回顧與討論。Multiculturalism and Social Work: An Exami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This course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digenous peoples' human rights and land issues in post-war Taiwan, including the presidential apology.
6
《原住民社會工作理論》
課程內容:本次課程內容主要討論對原住民族群的理論觀點,及其對多元文化族群公民身分的批判觀點,同時也進一步討論多元文化下自由主義強調平等的適切性。
"Indigenous Social Work Theories"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Indigenous peoples,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liberalism’s emphasis on equality under multiculturalism.
7
《原住民族家庭生活狀況及福利需求》"Indigenous Famili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Welfare Needs"
8
《原住民族生活與照顧》"Indigenous Life and Care"
9
《原住民族婦女與家庭》"Indigenous Women and Families"
10
《原住民族兒少與家庭》"Indigenous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ies"
11
《原住民族老人與身心障礙者》"Indigenous Elder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12
《原住民族與文化照顧》"Indigenous Peoples and Culturally Responsive Care"
13
社會和經濟正義、全球力量、貧窮和反應Social and Economic Justice, Global Power, Poverty, and Responses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discusses social work and the multifacete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mpetence.
14
專題講座:《原住民族與長期照顧》Special Lecture: "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ng-Term Care"
15
《文化能力有關議題》
課程內容:社會工作與文化能力的現況、社工人員文化能力的自評表、與多元文化團體的能力、社會經濟議題的討論、省思
"Issues Related to Cultural Competence"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addres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social work and cultural competence, includes a self-assessment form for social workers' cultural competence, evaluates competence in working with diverse cultural groups, and discusses socio-economic issues and reflections.
16
元旦放假Holiday
17
期末分組討論及報告Final Group Discussions and Presentations
18
期末分組討論及報告Final Group Discussions and Presentations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項次
配分項目/catagory
配分比例/Percentage
會考測驗/general_test
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
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
其他/other
1
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20%
出席與上課狀況 █課堂參與討論
2
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40%
一篇書面報告 【期中作業】 方向: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人員訪談心得、部落參訪,或是原鄉社會工作專業研習會議。寫出2000字心得與反省
3
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40%
根據課堂上所學的多元文化能力的架構,社會正義與人權、反壓迫實務理論,及反殖民實務理論,對以下議題選擇一個議題進行期末專題報告。
4
其他/other
0%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王仕圖, Kui Kasirisir(許俊才)(2022)。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與第三部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增勇(2001)。我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之初探。社會工作學刊,7:47-73。
王增勇(2001)。建構部落主題為核心的原住民家庭暴力防治:加拿大經驗。於蔡中涵 (編)原住民傳統醫療VS現代醫療的對話。台北: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王增勇(2011)。原住民社會工作。呂寶靜(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應棠(2020)。詮釋學、跨文化理解與翻譯(上冊) 六堂課:關於《真理與方法》和多元文化的對話。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王應棠(2020)。詮釋學、跨文化理解與翻譯(下冊) 方法論與經驗研究:對原住民文化傳統之當代遭遇的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日宏煜(2017)。水庫興建與疾病糾結:以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泰雅族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0(1),21-69。
夷將.拔路兒(2022)。史料導讀:臺灣原住民族抗爭運動史。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夷將.拔路兒(2024)。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真相與和解。 台北: 原住民族委員會。
夷將.拔路兒(2024)。承先啟後-臺灣原住民族權利的推手。台北: 原住民族委員會。
吳豪人(2019)。「野蠻」的復權:臺灣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與現代法秩序的自我救贖。台北:春山出版
李明政(1998)。原住民族社會福利體系之規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明政(1999)。台灣原住民社會福利服務建構的理念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5:71-88。
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台北:松慧。
李明政(2011)主編。多元文化社會工作。台北:松慧。
李明政、莊秀美(2008)。原住民社會工作倫理。徐震(編),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
社區發展季刊第169期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109年3月出刊)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1220&idx=2
張文彬(2016)。從社會排除的觀點探討台灣原住民的就業狀況:以民國104年的實證統計為基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9(4)。
孫大川(2024)。原住民族部落歷史研究理論與實務[上.下]。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亞倫拉扎爾(著) 林凱雄、葉織茵(譯)(2016)。道歉的力量:維護尊嚴與正義,進行對話與和解。新北市:好人出版。
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
許綺婷(2015)。 個案都市原住民學生之西方科學本質觀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8(2),125-168。
謝世忠(201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玉山社。
莊曉霞(2009)。原住民社會工作之反思。臺灣社會工作學刊,6:147-168。
萬育維、曾梅玲、鄭惠美(2009)。從部落工作經驗建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的內涵。社區發展季刊,127:89-98。
陳文華(2014)。社會工作專業與泰雅族文化之衝擊與統整。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出版。
陳文華(2016)。跨越傳統與現代:當代泰雅族婚姻家庭處境。玉山神學院學報,23,133-172。
陳文華(2017)。泰雅族社工人員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與統整經驗。玉山神學院學報,24,87 -129。
陳文華(2018)。從泰雅族原鄉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挑戰與困境來反省社會工作教育。玉山神學院學報。25,131 -159。
陳文華(2018)。跨越傳統與現代: 原鄉家庭兒少工作現況、型態及未來展望。刊載於聯合勸募官網。https://www.unitedway.org.tw/view.aspx?SNo=2528&RID=ea0ab16d-fbf3-4e59-a7f0-0964a52842e3
陳文華(2020)。花蓮縣瑞穗鄉奇美部族布農族人口遷徙與婚姻家庭蛻變。玉山神學院學報,26。153-181。
陳芷凡(2023)。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政大出版社
陳香英, 陳季寧, 哈勇諾幹, 高日昌, 廖英杰, 漢聲, 韋文豪, 曹光輝, 陳芃伶, 哈寶兒瓦它, 宋聖君, 方喜恩(2023)。宜蘭縣泰雅族部落史。宜蘭縣縣史館
陳翠臻(2011)。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社區發展季刊,134:483-497。
陳慈立(2007)。酒的商品與原住民飲酒行為及其相關健康問題:一個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林方皓、吳佩玲 (2001)。都市原住民婚暴狀況及社工處遇初探—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15:1-44
黃源協等(2014)。部落、家庭與照顧:原住民族生活經驗。台北:雙葉書廊。
黃源協等(2014)。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問題分析與體系建構。台北:雙葉書廊。
黃源協、詹宜璋(2018)。原住民族福利、福祉與部落治理。台北:雙葉書廊。
黃應貴(2012)。文明之路。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曹琬凌(2017)。守住泰雅的聲音:司馬庫斯的媒介化故事。台北:五南。
施正鋒(2018)。原住民族的權利與轉型正義。花蓮:翰蘆圖書。
謝若蘭, 許俊才, 浦忠成(2021)。原住民族知識與研究的跨域。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謝宛蓉, Ciwang Teyra, Kui Kasirisir(許俊才), 莊曉霞, 劉弘毅, 林秀慧, 吳惠華, 賴兩陽, 黃盈豪, 李權財, 崔萌, Chung-Chih(2021)。第五屆「國際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研討會」叢書系列 I:以文化為中心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鄭惠美, 曾梅玲, 李碧琪, 林菁華, 林彥呈, 羅銀妹, 陳玉蘭, 張俊傑, 曾淑惠, 黃盈豪, 陳鈺芳(Ivi Patiya), 吳青玲, 黃昱軒, Kui Kasirisir(許俊才)(2021)。第五屆「國際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研討會」叢書系列II:部落、家庭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反思與實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22)。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秀威資訊。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Doman Lum(ed.)(2011)。Culturally Competence Prati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Diverse Groups and Justice Issues.USA:Thomos.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週二8:10-12:10/雲起樓A513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