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專題
課號
Course Code
CTR02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Topics 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Settlements in Taiwan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13 /1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創意與科技學院碩士班
學制別
Degree
碩士班
學分數
Credits
 3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3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課/學程別
Program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課程分流
雙軌學習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一般課程 ■SDG 11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分組討論 ■參訪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蔡明志
聯絡方式
mctsai@mail.fgu.edu.tw
03-9871000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四.5,6,7(113)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講授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在不同族群、時代、地理區域的社會文化脈絡下,其形成的原因、類型、形態、構成元素、組織、功能、象徵,期使學習者能夠藉以熟悉臺灣傳統建築與都市的相關論述,並能掌握相關研究所需的知能。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了解形成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的社會文化脈絡。
 掌握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的類型、構成元素、組織原則、形式與功能。
 熟悉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的研究趨勢。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課程簡介: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的形成脈絡 
2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的調查方法 
3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的研究取徑 
4臺灣原住民建築與聚落的構成與特色 
5國慶日停課一次 
6臺灣傳統漢人建築的環境觀與擇址 
7臺灣傳統漢人民居建築的構成與特色 
8臺灣傳統漢人廟宇建築的構成與特色 
9校外教學 
10臺灣傳統漢人建築的裝飾系統 
11臺灣日治時期建築類型的多元發展 
12臺灣傳統聚落的類型與構成 
13臺灣傳統聚落的基本類型(1):村莊 
14臺灣傳統聚落的基本類型(2):市街 
15臺灣傳統聚落的基本類型(3):城牆都市 
16臺灣傳統聚落在日治時期及其後的轉變 
17期末報告 
18課程回顧與檢討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20%000100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0%0000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80%001000
4其他/other 0%0000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林一宏(2005)。〈日治以來文化資產保存與臺灣建築史研究的回顧〉,《臺灣美術》,第60期,2005年4月,頁14-27。
林會承(1983),《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市:境與象出版社。
林會承(1987),《〔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
林會承(1992),〈台灣村鎮人為環境研究內容的回顧與檢討〉,《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pp.853-887。臺北市:台大歷史系。
林會承(1999),《藝文資源調查作業手冊:傳統聚落與傳統建築類》。臺北市:文建會。
林瑋嬪(2002),〈血緣或地緣?台灣漢人的家、聚落與大陸的故鄉〉,《「社群」研究的省思》,pp.92-15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明福(1993),《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北市:胡氏。
徐明福、傅朝卿、張玉璜(2002),《臺灣之美系列(III)-建築》。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卓克華(2006)。《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
郭肇立(1998)(編),《聚落與社會》。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施添福(1996),《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施叔青(2003)。《行過洛津》。臺北:時報文化。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臺灣建築:1895-1945》。臺南市:台灣建築史學會。
傅朝卿(2003)。〈臺灣戰後初期建築的歷史意義〉,《臺灣美術》,第53期,2003年7月,頁4-14。
傅朝卿(2006),《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走過一個半世紀的台灣近現代建築脈絡特展特刊》。臺北市:文建會。
傅朝卿(2017),《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務》。臺南市: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臺南市:台灣建築史學會。
黃應貴(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
關華山(2002)。〈布農族傳統家屋的構成與意義〉,《住宅學報》,第11卷第12期,2002年8月,頁121-158。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林會承(1987),《〔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
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臺南市:台灣建築史學會。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文資系辦公室/週三09:00-10:00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