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列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課程教材不得非法影印。  
  佛光大學
Fo Guang University
教學計畫表 Syllabus
 
 
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環境空間與文化資產
課號
Course Code
CA35500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Environment, Setting, and Cultural Assets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113 /2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學士班
學制別
Degree
學士班
學分數
Credits
 2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2   
修別
Type
選修 Elective
課/學程別
Program
學系專業選修Specialized Elective
課程分流
雙軌學習型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環境教育 ■一般課程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永續發展 ■SDG 11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AI暨智慧課程:    永續發展課程: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講授 ■分組討論 ■參訪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蔡明志
聯絡方式
mctsai@mail.fgu.edu.tw
03-9871000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二.3,4(113)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環境空間可被視為是一種文化建構,不同的環境空間型態與運用即反映了文化的差異。但一般對於環境空間的認識,較著重在其風格形式上的論述,而較少從空間文化的視角來檢視人如何透過環境空間的建構,來表達人在面對自然、社會、超自然時的因應之道,因此也難以理解當環境空間的文化價值。本課程即意圖透過與環境空間相關的主題,以臺灣的環境空間為核心,並進而延伸做跨文化之環境空間比較,使同學能夠明瞭某些環境空間在當代之所以被視為是文化資產的價值何在。
01. 瞭解形成環境空間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之背景脈絡。
02. 瞭解台灣本地環境空間文化資產之價值,以及其保存與經營策略。
03. 瞭解如何觀察、研究環境空間。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序號目標描述
1培養以人為本,觀照社會發展之人才
2培養具有文化視野,掌握文化義理之人才
3培養全觀型文化資產與創意之人才
4培養具有活化利用文化資產知能之人才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週次內容備註
1何謂「建築」?從零亂碎石(自然)到紀念石堆(文化)
What is Architecture?
 
2國際建築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演變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3世界遺產公約與建築文化資產保存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4臺灣建築小史(一)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Architecture I
 
5臺灣建築小史(二)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Architecture II
 
6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概要
A Brief History o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of Taiwan
 
7居住建築與文化資產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8宗教建築與文化資產
Religiou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9產業設施與文化資產
Industrial Heritage
 
10期中報告
Interim Report
 
11校外教學
Field Trip
 
12聚落建築群與文化資產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Settlements
 
13文化景觀
Cultural Landscape
 
14舊建築再利用
Adaptive Reuse of Old Buildings
 
15舊城再生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16建築文化資產與地方創生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17老屋再生工作坊
Old Building Regeneration Workshop
 
18老屋再生工作坊
Old Building Regeneration Workshop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項次配分項目/catagory配分比例/Percentage會考測驗/general_test實務操作/accounting_practice專題發表/case_presentation其他/other
1平時成績/Asssignments 20%000100
2期中考成績/Midterm Exam 40%001000
3期末考成績/Final Exam 0%0000
4其他/other 40%010000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林會承,1987,《〔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市:遠流。
林曉薇(編著),2023,《文化路徑:整合性文化保存理念的實踐經驗》。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李俊融,2021,《方圓之間:一本書帶你讀懂世界遺產》。臺北市:東美。
徐明福、傅朝卿、張玉璜,2002,《臺灣之美系列(III)-建築》。臺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沈孟穎,2021,《台灣公宅100年》。臺北市:創意市集出版。
殷寶寧,2021,《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故事》。臺北市:奇異果文創。
傅朝卿,2002,《國際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臺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臺南市:台灣建築史學會。
藤森照信,2014,《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
藤森照信,2024,《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臺北市:遠流。
Jokilehto, Jukka, 1999.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尤卡.約崎雷多(原著),邱博舜(譯),2010,《建築維護史》。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
Worthing, Derek & Bond, Stephen, 2008. Managing Built Heritage. Blackwell.
詹姆士.森普.克爾,2017,《維護計畫:具歐洲重要文化意義場所的維護計畫準備工作指南》。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臺南市:台灣建築史學會。
尤卡.約崎雷多(原著),邱博舜(譯),2010,《建築維護史》。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文資系辦 / 週二中午 12:00 - 13:00
學生請假規則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課程平台

http://elearn.fg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