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文藝評論:風格與觀點
|
課號
Course Code
|
COGE4000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 Style and Perspective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4
/1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人文藝術課群
|
學制別
Degree |
學士班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選修 Elective
|
課/學程別 Program |
通識General Education
|
課程分流
|
學術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AI暨智慧課程:無
永續發展課程: 無
|
16+2課程 |
是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沈雅文
|
聯絡方式 |
yihlin@mail.fgu.edu.tw
|
03-9871000 #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一.2,3,4(501)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當代思潮在理解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成果時已不再單純追溯作者的意圖,亦即傳統上由作者單方面決定意義的「作品」如今已被意義流動、開放詮釋的「文本」的概念所取代,因為文本意義和價值的來源不只是作者,而是時代背景、意識形態、文化環境、審美典範,以及讀者或閱聽人的接受情況所共同決定。在這個「集體創作」的場域裡,「評論」或「評論者」便是一個訊息傳遞與溝通、價值生產與評定的橋樑和平台。凡有創作,便有評論(者): 文評、詩評、樂評、劇評、影評、藝評等等。本課程希望透過賞析文字或是影音形式的評論,讓同學一方面透過專家(評論者)的觀點更加理解文藝作品,另一方面也探討評論(者)本身如何介入與參與文本產生意義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反映當代思潮、社會運動、文化涵養、美學觀點的各種面貌。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1.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學生書局,2003。 2.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3.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出版,1993。 4. 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6. 莫提默.艾德勒、查理.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7.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 8.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9.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 10.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11. 徐志平、黃錦珠,《文學概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12. 吳潛誠編,《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13.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B405-2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elearn.fg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