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Chinese
|
社區總體營造
|
課號
Course Code
|
SO12500
|
課程英文名稱
Course Name in English |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
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s/Semester |
113
/2
|
開課單位/學門別
Department/Academic Discipline |
社會科學學院
|
學制別
Degree |
學院
|
學分數
Credits |
3
|
每週授課時數
Weekly Hours of Instruction
|
3
|
修別 Type |
必修 Required
|
課/學程別 Program |
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
|
課程分流
|
學術型
|
課程內容
Curriculum attribute |
|
AI暨智慧永續發展
|
AI暨智慧課程:AI跨域應用課程
永續發展課程: 智慧永續專跨域應用課程
|
教學方法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楊玲芳
|
聯絡方式 |
|
上課時間/地點 Time of Class/Location of Class |
二.4,5,6(507)
|
先修課程 Prerequisites |
|
課程描述(若為實務型課程需含搭配產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
|
社區總體營造是1994年台灣的新名詞與新概念,概念來自日本造町 (まちづくり) 及英國的社區建築(community architect)、美國的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等,採用社區名詞概念,意味著要從人口和面積較少少地方開始。社區建築是由最終使用者主動參與而完成的建築,也意含社區規劃、社區地景及其他關乎社區技術協助等行動之運動;造町不只重視硬體環境的改善,也將軟體領域例如居民健康福祉教育社區形成等放入視野中,同時考慮物質環境的改善及無形生活品質的提昇。本課程將介紹鄰近日本總體營造成功100案例,同時檢視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歷史回顧、宜蘭縣總體營造著名案例。此外也將政府的主要社區發展與營造政策,包括社區組織與發展、社區培力與旗艦社區協力、社區營造員、社區規劃師、農村再生培根人員等。反思台灣總體營造25年成就與陷入窠臼批判。
|
|
|
課程目標
(若為實務型課程請具體描述該課程所要培養之實務能力)
Course Objectives |
|
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
|
學期成績計算及多元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
主要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群學出版 吉野正治著、陳湘琴譯,2008,《寫給一般民眾的社區總體營造》,臺北:詹氏。 陳赓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遠流
西村幸夫著、蕭照芳等譯,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臺北:天下雜誌 柯一青,2015,臺灣的社區營造策略分析。台北:白象文化。
|
指定閱讀 Required Readings
|
柯一青,2020,台灣社區營造策略分析,華立圖書。 王本壯等,2014,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唐山出版社。
|
教師座談/晤談地點與時間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Instructor'
Office and Office hours
|
|
學生請假規則
|
1. 學生請假悉依本校「學則」及「學生請假辦法」規定辦理。 2. 依本校「學則」第33條,曠課一小時,以缺課二小時論。學生某一科目之缺課總時數達該科全學期授課時數三分之一,經該科教師扣考後,即不准參加該科目之學期各項學習成績考試或評量。
|
課程平台
|
http://elearn.fgu.edu.tw
|